恰恰的个人文集
《弘法大师-空海》传 21 【平假名是空海发明的吗?】
恰恰专业号 | 2020-4-1

【平假名是空海发明的吗?】

◎林景渊

假名是在日本史上,由很多人长期的累世堆积,逐渐从汉字演变而形成的,而决不是由一人一时所能创造的。

以讹传讹的说法

"空海发明了平假名"——在台湾,这样的笑话流传几十年,而且似乎还没有停止的迹象。
像这样以讹传讹、人云亦云的笑话,不仅无意中暴露了自己的无知,也徒令彼邦有识之士讥笑。连现在的日本人都不知道空海发明了‘平假名’,居然中国人知道这个历史‘秘密’?

过去,依照日本‘东寺’的《三东秘密记》、《万叶代匠记》的记载,以及高野山金刚峰‘大传法院座主’兴教大师在《密岩诸秘释》之中,确实曾经提到空海大师曾编制了一首用四十七个平假名所作的‘伊吕波歌’,而且是依据《涅槃经·第十三圣行品》中的四句偈‘诸行无常,是生灭法;生灭灭已,寂灭为乐’而编制的。

但是这种说法,已经被近代大多数学者推翻。

最重要的是,‘编制依吕波歌’(即‘平假名歌’)和‘创造平假名’是两回事。

那么,为什么今天在台湾的中国人都认为‘平假名’是空海发明的呢?这件事的‘始作俑者’可能是清末的黄遵宪。黄氏学识渊博,但也难免犯下错误。他在‘日本杂事诗’中将空海‘创平假名’这件事说得证据确凿,而且还反驳别人的看法:

    盖日本学汉文虽甚难,而文只一种。王、段博士接踵而来,遣唐学生又多高材,故自能斐然成章。至唐德宗朝,僧空海欲民便于用,乃借汉字伊、吕、波四十七字以附土音,创为口、八,遂别成日本文矣。……或曰:上古既有伊、吕、波,圣德太子营法隆寺,木工当用之,或曰伊、吕、波实在《涅槃经》。皆臆说也。(第六十四首,假名)。

考悉昙(古印度梵文)字母四十七字,其初十二字,谓之摩多。摩多,即母也。其三十五字,谓之体文。今五十母字中之阿衣乌噎嗢,即梵书摩多,知其法实出于悉昙字记。唐时,传教、空海二僧,亦从遣唐使留学,当贞元间,并受悉昙学于梵僧,可知其所自来矣。(第六十二首)

黄遵宪的意思是:空海智慧很高,到中国留学时学会了梵文,从梵文得到灵感而创造了伊、吕、波的‘土音’(日本音),这就是日本文字中的‘平假名’。其实,正如黄氏批评别人一般的,他这一套‘天花乱坠’的说法亦是‘皆臆说也’!

事实上,早在民国五十六年,徐先尧教授就发表过一篇〈日本假名的形成〉,明白指出:

假名是在日本史上,由很多人长期的累世堆积,逐渐从汉字演变而形成的,而决不是由一人一时所能创造的。(收入《中日文化论集》续集)

可惜,一直到今天,人人还说‘平假名’是空海发明的!真是令人啼笑不得。

平假名出自女性手中

    针对‘平假名到底是谁发明的?’这个问题,下面引用日本语言学者大野晋氏的说法供读者参考。为了避免发生断章取义的毛病,所引用的文字较长:

在奈良时代末期到平安时代初期之间,汉诗、汉文的蓬勃发展绝对不是局限在单纯的文学欣赏上面。会写汉诗,会撰写中规中矩的汉文乃是遣唐使的考选基本条件之一,也是选拔官吏的重要手段。但是,对于不必肩负熟悉汉诗、汉文以求取仕途重责的女性而言,除了极少数之外,他们大可不必费尽心血去学汉诗、汉文。奈良时代的诗歌唱和全都是汉字,当时有部分女性也曾学习汉字吧?留下不少诗歌作品。在《万叶集》里的女性,事实上仅有三、四个人而已。到了汉文兴盛期的平安时代,女性几乎没有任何人加入其中阵容。有智子内亲王以一介弱女子之身,堂堂和男士们一争长短,不仅凸显其诗才横溢的不平凡,背后也证明了在那个时代女性与汉文无缘。

在贵族社会中的女士们不可能不写写情书,吟吟诗歌。于是写信、吟诗的文字成为迫切需要的东西。不能不找出一种学起来简单、写起来容易的文字。不必太刻意计较汉字正确度的问题,只要实用、方便,看起来优美就行。在如此趋势中所呈现的,便是奈良时代末期用在万叶假名书信中的简单字体源流。(大野晋:《日本语之年轮》)

此种说法,另一位语言学者时枝诚记,也完全持相同意见。他肯定地说,‘五十音图’应该在平安时代初期已经成立。换句话说,在空海以前已经有‘平假名’的存在。

对于初期‘平假名’属于女性专用文字这一点,可以在历史书中找到证明。在《古事谈》(‘国史大系’所收)中记载着:大江维时(中纳言)进入朝廷,应对时,‘纳言多以假名书之,时人嘲之。’也就是说,大江维时进入宫廷内不该使用女性的文字,以免贻笑大方。


假名、汉字互补长短

家永三郎教授在所著《日本文化史》中指陈:‘片假名、平假名是将汉字简化而成的。这是自八世纪起,历经数百年之久,人们为了实际上的便利逐渐将汉字简化,并加以固定下来的结果。……它绝对不是特定的个人创造出来的。’具有相当人文素养的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汤川秀树博士,对假名十分肯定:
    两种假名——亦即片假名和平假名,是把万叶假名文字加以大力简化而成的。它对于故事、小说、日记等独特日本文学领域的创造扮演了无法取代的重要角色。而这些文学作品大抵完成于中层或基础的贵族妇人之手。

当然,两种假名的出现曾经使日本文学、文化展现另一种面貌;可是,吾人也不能忽视,日本人在拥有假名符号之余,更不断妥善运用汉字的优点,互补汉字、假名之长短,促使日本语文更加丰富与活泼。

信息与知识分享平台
基于现代网站理论和E-file技术构建